《1942》: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
江小鱼
走进电影院又看了第二遍冯小刚导演的《1942》,之前是提前看的内部场,这次请了十个朋友一起去看。当银幕亮起,独自陷于黑暗之中,观影的感受和第一遍看时没有两样,内心依然堵的不行。
继不久前在我主持的东南卫视《乐视影视风向榜》和乐视网《午间道》栏目各做了一期电影《1942》专题后,又在我任影评嘉宾的重庆卫视《星电影》栏目中连续用6期介绍这部电影,分别从导演冯小刚 、作者刘震云、主演张国立、陈道明、徐帆、故事幕后等六个角度分析了该电影。我之所以四处热切地传扬这部电影,非关其他,而是我由衷地认为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
这是一部用影像书写的国民历史课本,它在中国影史上第一次整体性地描述了民族贫困与饥荒的苦难历程,这部电影对中国人的意义就象《辛德勒的名单》之于犹太人的意义,真希望每个中国人都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都进电影院去阅读这一页不可回避的民族苦难史和心灵史,通过这部电影去理解贫困与权利体系的关系,洞察国民性中黑暗和光明的纠结,温故而知今则足幸矣。
一到年底通常是电影院最火的时候,因为有贺岁档。说到贺岁档,我们必然会提到一个人——冯小刚。而今年贺岁档的这部重量级作品则与冯小刚在以往贺岁档推出的电影完全不同。以往的贺岁片,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都是让大家边看边乐,但今年的贺岁片却是一部完全充满苦难的影像。
记得第一次看完的感觉就是被人打了一闷棍,两三天都反应不过来,老在那种状态里。我个人觉得,这不仅是冯小刚所拍最好的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很难有与之相类比的坐标系,60多年来的国产电影几乎没有类似的作品,无论从表现力和技术上,都达到一个极厚重的状态。这是新建制以来唯一一部描述民族群体苦难的电影,这种苦难所产生的心理上的阴影,依然弥漫到今天。
此片耗时19年时间,其实冯小刚从2007年的《集结号》开始,他的风格就开始从喜剧转变为关注苦难。《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可谓冯氏苦难三部曲,分别通过战争、地震、饥荒表现了苦难给人带来的巨大伤害。
国民政府对国民的态度,其实是一切非民选政府对国民的心态,事不关已、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人民不过他们使用权柄的道具而已,权柄的安全无忧永远高于国民的安危冷暖。
今年具有史诗格局的国产电影,我曾经最期待的只有三部电影:一部是魏德圣的《赛德克巴莱》,他是把可能变成了可能,一部是王全安的《白鹿原》,他是把可能变成了不可能,冯小刚的《1942》则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刘震云的原著《温故1942》和冯小刚的电影是一个双核制的艺术载体,拥有两个灵魂。虽然冯小刚自谦说是刘震云小说的执行者,但从电影角度,冯小刚才是一个创作者。刘震云的《温故1942》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刚出版时,我就看过这部小说,作为一个时评体的小说根本没法拍成电影。
这部作品和刘震云其他小说如《塔铺》、《单位》、《官人》、《一地鸡毛》是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式。他颠覆了古典和传统小说的固有形态,没有故事,没有主人公,只是大量的资料史实摘录、调查报告和作者自己的评论,更象是一部报告文学,而电影所要的构架要比小说丰富的多。据冯导自己说,当王朔把刘震云这部小说推荐给冯小刚时,他虽然很喜欢,但是从技术上却无从下手。后来刘震云帮助冯导采取了一种很“笨”的方式,沿着当年逃荒的路线重走了一遍,才得以用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
刘震云的原作以一种很平淡的语气去讲述,但其实很打动人心,这些堪称灵魂的东西在电影中的保留是冯小刚做得特别到位的地方。
电影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其中王子文演的老东家女儿。她自己把自己卖到妓院里去,她终于可以吃饱饭了。她去伺候第一个客人,但是她不停地打嗝。客人问,你是不是不高兴,她说不是,我只是吃的太饱了,弯腰都弯不下来。
影片中每个演员都非常出色,张国立、冯远征、张默、徐帆逃难的这群人,另一组是陈道明、段奕宏、李雪健他们,演员都是非常好的演员,在这部片子中都有非常突出的演技。尤其是张默,进步最神速,完全是脱胎换骨。是一个惊人的成长。和近年大部分国产片比起来,它的特点就是每一个配角都非常出色。从表演的角度讲,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电影,它像一个巨大黑洞,把所有观众吸进去。
对于苦难影像的还原,困难的不是道具和场景,而是人物真实度的还原。演员的出现是和场景相吻合的,要让人想不起他在现实中是谁。一部饥荒的作品,我们也会看到数据,看到细节,但这一切,都不如电影的感受来的那么真切。只有经过大众艺术的公共传达之后,这种苦难的记忆,才成为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
此外外国演员用的也特别好。两位奥斯卡影帝罗宾斯和布罗迪虽然出场时间短,但和故事是有关系的,不是为了商业去商业。白修德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第一个把大饥荒通过美国主流媒体报道出来。从而导致美国政府施压,蒋介石才会有赈灾的行动。所以,这个人物不是为了寻找而寻找,是水到渠成。布罗迪本人就是作为一个到中国探险的,有传教士精神又有新闻理想的人物,塑造的也非常到位。
包括范伟演的伙夫,是影片中相对轻松的环节,但依然没有把你从苦难的氛围中解救出来。整个片子无论从表演到剪辑,都非常节制。
现在电影的主流观众是85后、90后,他们的历史记忆,和60后、70后不同,他们的阅读量很少,知道历史故事很少。并不希望他们的历史知识只限于知道《甄嬛传》和穿越以及几个阿哥、格格之类。电影这时就起到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它把历史和真相端到几亿年轻人面前。告诉他们,历史是这个样子。这会改变很多年轻观众对电影仅仅是娱乐的观念。
中国需要更多象《1942》这样厚重坚硬的电影,也许对于在灾难中死去的逝者亦有这样的一种责任,还原他们的苦难。让苦难变成民族记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真实还原,一个是历史学家对于历史进行研究。记忆传播的越广,历史重现的可能性就越少。我们常常以史为鉴,如果历史都是模糊的,都是不允许诉说的,我们当如何以古为鉴?
当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中国电影中,除了《1942》,还应该有《鬼子来了》、《活着》、《蓝风筝》、《霸王别姬》等,只是这些电影已无缘内地影院,因此才更应该珍视在电影院中所可以看到的《1942》。

